- 概要
- 历史
- 地理
辉县市区号:0373
辉县市邮编:453600
辉县市地处河南省北部。北依太行,南眺黄河,东南与新乡市接壤,西北与山西陵川、壶关交界,距省会郑州100公里。全市辖11镇15乡,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,人口76万。
辉县市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。耕地总面积89万亩。平原地区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,有粮仓之称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棉花、油料等。山区水丰林茂,盛产山楂、核桃、板栗、苹果、柿子等各种果品。其中山楂、核桃产品居河南之首。还有杜仲、全虫、山茱萸、五灵脂等名贵药材1020种。
地下矿产资源有煤、铁、铜、锌、耐火土及花岗岩、大理石、白云石、石灰岩等20余种。其中煤炭储量21亿吨,花岗岩储量30亿立方米,开发前景十分广阔。
辉县市风景秀丽,文化远源流长。被誉为“北国小西湖”的百泉,是河南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园林,已有三千多年历史,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。湖面上亭台楼阁,错落有致,山光水色,交相映辉。并有晋人孙登之“啸台”,宋代邵雍之“安乐窝”,明人彭了凡之“饿夫墓”等十多处古迹和苏轼、赵子昂、岳飞、唐寅、郑板桥的手书以及乾隆帝的御书御碑350多通。此外,唐佛教盛地白云寺,银杏参天,古刹巍峨,清帝乾隆在这里写下了“钟声白云里”的著名诗句。还有魏晋时期“竹林七贤”游隐地竹林寺,元代天王寺善济塔,文昌阁,赵国古长城,孟庄仰韶文化遗址等,风格迥异,各有绝妙之处,吸引历代名人流连驻足,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。
辉县市远古为共工氏族居住地,殷商后称共国,汉置共县,隋设共城县,明洪武元年始称辉县。198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。
辉县市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。耕地总面积89万亩。平原地区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,有粮仓之称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、棉花、油料等。山区水丰林茂,盛产山楂、核桃、板栗、苹果、柿子等各种果品。其中山楂、核桃产品居河南之首。还有杜仲、全虫、山茱萸、五灵脂等名贵药材1020种。地下矿产资源有煤、铁、铜、锌、耐火土及花岗岩、大理石、白云石、石灰岩等20余种。其中煤炭储量21亿吨,花岗岩储量30亿立方米,开发前景十分广阔。
辉县市城市建设初具规模。自1988年撤县改市以来,从城市规划到市区发展,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市区长期规划为25平方公里,市区修建了东外环、西外环、南外环以及中心大道、新建街等市区交通道路。古塔市场、新辉市场、华合市场等商业网点已在市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网络区,成为全市人民购物的中心。
辉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。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煤炭、电力、化工、机械、医药、纺织、建材、造纸、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,60多种产品获省优、部优奖;农业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化,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、瘦肉型猪、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山楂生产基地等四大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。市区公路四通八达,有三条跨省、市的交通干线,高等级的辉陵公路直通107国道,是连接豫、晋两省的主要交通枢纽。地方铁路横贯东西。邮电通讯发展迅速,万门程控电话可国际、国内直拨,并开办了用户传真、移动通讯等业务,全市26个乡镇全部开通了自动电话。电力供应充足,全市有水火电厂(站)39个,装机85台,总容量9.1 万千瓦,年总发电量3.6亿度。占地4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,地理位置优越,基础设施完备,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通迅等系统完全满足项目建设需要。
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。夏属冀州之域,殷商系畿内地,周称凡国、共国。周厉王十六年,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,代行王政,号共和,是为元年(前841年,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)。春秋属卫,战国归魏,秦属三川郡。西汉,县境东部置共县,西部属山阳县。东汉、晋、北魏、东魏因之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,撤山阳县,改置共城县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,置共州,辖共城、凡城二县;武德四年废州,并凡城县入共城县。宋因之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避显宗允恭(共之谐音)之讳,改共城县为河平县;明昌三年(1192年)又改称苏门县;贞祜三年(1215年),升苏门县为州,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辉殿(取谢灵运“山水含清辉”诗名命名),故以“辉”为名,称辉州,领苏门、山阳二县。元代因之,后废苏门县,改山阳为镇,仍称辉州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废州立县,改辉州为辉县,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。清代因之。民国16年(1927年),天门会举义,在西平罗建合平县,不久即废。
1938年2月日军入侵辉县,1943年至1944年,中共太行区委根据形势,将原辉县相继划为辉县(后改辉北县)、辉嘉、新乡(后改辉县)三县。1945年8月抗战胜利,1946年6月三县合并为辉县。
建国后,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,1952年11月撤平原省,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。1986年撤新乡专区,辉县改属新乡市。1988年10月撤销辉县,建立辉县市(县级),河南省管辖,新乡市代管。
辉县市境处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结合部,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,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。由于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,季风作用较为明显,春季多风少雨,夏季多雨较热,秋季气候凉爽,冬季较冷少雪。境内分4个气候区:西北部中山温凉区,无霜期短,平均气温12℃以下;南村盆地和浅山温和区,年均气温12~14℃;山前丘陵温暖区,年均气温15℃左右;平原温湿区,年均气温14℃左右。据1971~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,1月最冷,月均气温-0.6℃;7月最热,月均气温27.1℃。极端最高气温41.5℃,出现在1992年7月2日;极端最低气温-18.3℃,出现在1990年1月31日。0℃以上积温年均为5202.1℃,10℃以上积温年均为4691.3℃。年均无霜期214天,最长239天,最短194天。年均日照时数2020.1小时,平均日照百分率46%。5~8月日照充足,日照时数最多的5月为225.0小时。年均降水量589.1毫米,7月降水最多,月均降水182.3毫米。一日最大降水量178.0毫米,出现在1981年8月16日。年均相对湿度68%,7、8分别为79%和80%。